现代京剧《沙家浜》早已家喻户晓,故事讲述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与敌人巧妙周旋,并引诱敌人开枪,利用枪声通知了芦苇荡的伤员,使伤员提高警惕。敌人找不到伤员,抓来群众拷问,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杀了一些群众。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
《沙家浜》蕴含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虽然沙家浜近在咫尺,但我一直无缘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在全国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中,我有幸近距离领略了她的芦荡火种。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之月,我们一行人来到阳澄湖畔的沙家浜,映入你眼帘的是“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的自然风光;“碧波之上,橹声咿呀;万绿丛中,鸟儿婉啼;渔歌阵阵,苇香扑鼻”的江南水乡。然而,我更注目的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两旁18根姿态各异的自然石、18颗苍松翠柏和“军民鱼水情”主题群雕,它们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文化景观。纪念馆内的陈设展现了《沙家浜》的前世今生,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问天下谁人能敌”的依靠人民、扎根百姓的革命精神。
书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兵民乃胜利之本”,民心的向背决定了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没有沙家浜的军民鱼水情,就不会有新四军伤病员的落脚地,更不会出现人民群众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新四军伤病员的场面。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立新中国,发展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神: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张海迪精神……而这一切的取得就是依靠三大法宝,其中之一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前人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开垦了土地,栽种花草树木,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该如何呵护这片红色的沃土呢?芦荡火种,薪火相传。党和国家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活动,就是要让每个党员从思想上入党,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就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是那样的“高大上”,是那样的近在眼前,心中时时充满了必达的信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们在安逸、祥和环境下,愉快地度假、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沙家浜旅游景区不正是这样的写照?然而,人们更应该欣赏的是旅游景区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试想一下,如今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遇到“胡传魁、刁德一”,还会不会出现“阿庆嫂”、“沙奶奶”以及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新四军伤病员的群众呢?如果党员都按习总书记所讲的“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俯下身子,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就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定会出现新的沙家浜中党群鱼水情。愿芦荡火种,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