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下午四时五十分,我们敬爱的父亲因胃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二岁。
九年前,我们全家已经与父亲有过一次生死别离,他因胃病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那一次,他已做好了与我们永别的打算,我们也曾饱含深情地写过一篇《父亲病了》的文章以示纪念,但那一次父亲幸运地从死亡线上逃了回来。这一次,却再没那么幸运,连同他对我们深深的爱,一起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因为仅是胃部的重病,故父亲思维清晰,直到临终前都安祥平和。在全家人轮流守护父亲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与我们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交待了后事的安排,我们都一一记在心间。我们甚至将写好的悼词念给他听,把放大的遗像给他看,把做好的墓式照片让他改,他都坦然面对和接受,并提出修改意见。他再三关照我们特别是妈妈在他去世后不要哭泣,叮嘱我们用微笑为他送行。父亲的坚强、平和、理性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给我们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憾,也让我们对父亲的敬佩之情越发强烈。今天,记下父亲极其平凡而又坎坷非凡的一生,以此慰藉悲伤的心情,寄托沉重的哀思。
父亲名叫钱忠旺,生于1935年农历2月3日,是爷爷奶奶三子三女中的长子,也是爷爷奶奶最为器重的儿子。尽管与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一样,家境贫穷,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但好学的父亲还是在辛勤的劳作之余,断断续续地上了两年私塾班,故能识文断字,初通文墨,可以读报写信算帐和熟练地打算盘。15岁时,因为家里已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前程,父亲只身一人远赴常州、寻师学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好心的木匠师傅愿意收他为徒,从此锯子、刨子、凿子、斧头与父亲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十分珍惜难得的学艺机会,整日劳作,潜心钻研,拉锯、扦钻、凿眼、拔钉子、刨木头……样样在行,父亲稚嫩的肩膀和双手磨出了老茧和血泡,但他不喊一声苦、不叫一声累,深得师傅的喜爱。可是天不遂人愿,父亲学徒的日子仅仅持续了一年,因为家乡发生了大洪灾,爷爷奶奶托人捎信让他回家,孝顺的父亲不得不告别师傅,背起行囊,回到老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角墩村。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亲勇敢地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经过几年的磨练,勤劳肯干的他已经成了干农活的好手。犁田罱渣挖墒、夏种秋收冬藏,无不精通,深受村组干部和群众的赏识与好评。1958年初,年仅23岁的父亲走上了生产队长的岗位,为不辜负组织和乡亲的信任与厚爱,极具开拓创新意识的父亲干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他先后带领群众办起了砖瓦厂、鞭炮厂、船舶运输队,一时成了俞垛的名人,时任俞垛乡主要负责人的已故副省长姜永荣同志多次表扬父亲干得好、成绩大。尽管父亲赢得了赞誉和掌声,但在批判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是要冒极大风险的,然而父亲全然不顾,他说自己不存一丝私心,只为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即使上刀山下火海也无怨无悔。正因父亲是个耿直、要强,坚持真理、从不阿谀的人,纵然工作业绩突出,深受群众喜爱,但始终未能得到提拔,生产队长这一职务几乎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直至年近六旬,父亲才被任命为俞垛龙沟电镀厂厂长,欣然接受的父亲不顾年迈全身心扑在事业上,为日后电镀公司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的父亲偶尔与我们提起这段往事时,从未埋怨过,他总是说,“老天自有公道,我的福报传给了后代。”父亲乐观豁达的心胸让我们自叹不如。
1955年腊月,父亲与母亲结婚。婚后,我们姐弟四人先后来到人间。不怕吃苦的父亲和贤慧善良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一年365天,天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里来雨里去,忙完了地里的活又要忙家里的事。但要强的父亲从不抱怨,更从未打骂过我们。他用坚强的脊梁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养育着我们健康成长。父亲住院期间专门向日夜照顾他的姐姐道歉,说对不起她。姐姐听后大哭不已,我们亦眼含热泪。原来,姐姐很小时,有一天,父亲和母亲撑船到离家很远的“三狼塘”去罱泥,很晚也没有回家。一整天没吃饭的姐姐饿得实在不行,便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生嚼吃下去了。这可是全家的保命粮啊,回来后,父亲严厉的批评了她,可能还轻轻地打了她两下。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父亲仍念念不忘,深感愧疚,让我们唏嘘不已。如今,最小的弟弟也已经51岁了,我们及我们的子女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了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是父亲多年来一直甚感欣慰和自豪的。
父亲病重期间,前来探视的亲友络绎不绝,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还在关心牵挂他人,特别担心妈妈今后的生活安排。父亲治丧期间,吊唁的人数多达400人,送葬的队伍绵延一两里路,这是对父亲的极大褒奖和肯定,也在鞭策和教育我们要像父亲那样做人做事。怀念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孝敬和照顾好健在的母亲。这方面,我们已作了最好的安排。请父亲放心,我们姐弟将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化悲痛为力量,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父亲与我们永别了,留下了他对生活深深的眷恋,留下了他对我们深切的关爱,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我们相信,父亲并没有远走,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深深地怀念他,直到永远。
父亲,您安息吧!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