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第七天》时,看了看作者——余华,暗自道:应该不算枯燥。封面有两个白色人影,一实,一虚,还有几行宣传标语:历经七年磨练,余华新作《第七天》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作品。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一个叫杨飞的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杨飞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遭遇到各种惨死。故事中夹杂着,官僚腐败、食品安全、强拆、弃婴事件、袭警等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种种情节。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余华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不偏爱这种荒诞、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有点类似但丁《神曲·地狱篇》式的表现手法,读起来有点灰蒙蒙的,我更偏爱治愈系暖文。全篇的高潮便是那句“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似乎想借“死无葬身之地”告慰枉死者们的灵魂。但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带来的感动太少了,就像浇在龟裂大地上的杯水,还没来得及体会,就嗤的一下消失了。
对于这本书的争议也颇多,有人认为《第七天》在叙事语言上变本加厉的陈腐与平庸。如果说,《兄弟》对社会新闻的采用,虽然生硬,但因为其间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至少还有一点点在遗忘的尘埃中翻检历史的努力,那么,《第七天》里对近两三年内社会新闻的大面积移植采用,已几乎等同于微博大V顺手为之的转播和改编。从文学观感而言,人们很难相信这是七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它更像三两个礼拜就码出来的网络快餐。不可否认,余华善于描写死亡情节,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各式的死亡故事。
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是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宣传口号。而与宣传口号相对应的则是,在封面上虚实相生静坐在灰暗墙壁上的白色人影,或许这才是作者余华在有意无意阐述的小说主题:无处安放的灵魂。
nt>1464件,年内结案率都超过了70%。“每个审理小组的日常在手未结案件经常在100件以上,每个人工作压力都很大。”钱厚明说。然而,交通合议庭全庭同志办案热情高昂,克服案多人少,办公条件简陋,无安保保障等具体困难,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发扬苦干实干的敬业奉献精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审理任务,及时化解矛盾。
两年中,当事人上诉的案件仅有21件,其中两件因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出新证据而改判外,其余均维持原判。案件审结后,自觉履行率在97%以上。姜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士林2014年专门作批示,充分肯定姜堰法院交通合议庭工作。
“自从组建了交通合议庭,我院没有再发生交通事故案件因审理不当引发的闹访、上访或信访事件。不少当事人还给我们送来了锦旗,表达感激之情。”谈起交通合议庭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江学道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姜堰法院交通合议庭已经由最初的4个人增加为9个人,并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组建“1+1+1”审判团队,即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分工不分家,法官对新人传帮带,法官、新手都独当一面主持调解工作,法律文书送达前均需“三读”通过。同时,更加注重本院部门之间的联动,加强与公安、保险等单位之间的协调、联系,共同化解矛盾,妥处交通肇事案,合力打造司法为民实效。